时间: 2025-04-19 23:28:51 | 作者: 电站发电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正式印发《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在总则中明确,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需求导向、优化布局、有序建设”总体原则,与国土空间规划、能源电力规划、其他相关规划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统筹衔接要求。
在核准权下放及“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近年来快速地发展,与此同时,在项目规划布局等方面也出现一定问题。在受访专家看来,《办法》的出台,有利于减少实际运用情况下的法规错位,避免抽水蓄能电站无序建设,逐步降低抽水蓄能的生态影响,推动抽水蓄能开发建设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通过电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实现电能的储存和管理,抽水蓄能电站成为当前技术最成熟的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火电等配合效果较好。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文将抽水蓄能电站核准权限下放至省级政府,使其审批手续得以简化。同年,《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发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抽水蓄能电站,多省纷纷结合自己新能源发展规划积极布局项目。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抽水蓄能核准规模近年来不断走高。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李昇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抽水蓄能已投运装机规模超5800万千瓦,在建及核准待建规模约两亿千瓦。
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对记者表示,所谓“无序”大多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往往属于重大建设项目,但其选址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很可能位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内;二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依据不清等情况,给管理带来难度。
据了解,由于占地需求较高,一些项目抽水蓄能电站在选址时,往往会把目光投向拆迁难度较低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区域。
“然而,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原始、物种丰富多样,而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周期长、范围大,一旦有建设项目进驻,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将更加显著。”广州珠湾人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CECA)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则分析称,从经济角度讲,在多项政策的鼓励下,抽水蓄能投资当下呈现积极发展形态趋势,但抽水蓄能电站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各方都盼望项目早日落地。“一些建设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可能会忽视生态保护。”袁帅说。
原本是助力“双碳”目标的环境友好战略项目,在实际建设中却破坏了生境,难免让人唏嘘。
记者注意到,2021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中明确了“生态优先,和谐共存”的根本原则,提出项目建设不涉及自然保护地等环境制约因素,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做到抽水蓄能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在具体审核流程、部门分工和落实方面未做出详细的规定说明。
202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申请纳入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技术方面的要求》明确,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上报申请抽水蓄能纳规报告时,应附省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出示的该项目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等敏感因素的文件。
尽管相关文件陆续出台,不断补齐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要求的空白,但其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拉扯”并未根绝。
2023年,一则网络公开信息数据显示,某省一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直接占用自然保护区百余公顷,而当地有关部门通过申请自然保护区调整,并通过论证等工作,成功地将项目选址建设地调出自然保护区,以解除生态制约因素。
CECA在研究中发现,抽水蓄能项目规划侵占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生态红线,但通过调整后者范围,使项目选址“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并非孤例。
“在个案跟进上,我们曾尝试与项目当地有关部门交涉,对方常常以‘已经通过专家唯一性评价’等理由坚持原方案。但经过长期的排查与跟进,我们对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的生态环境隐患有着深切认知。因此,《办法》在总则中提出的生态优先、需求导向、优化布局、有序建设相关要求显得格外重要。”上述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对于抽水蓄能电站科学选址布局,CECA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建议抽水蓄能电站选址从生态环境角度做调整和优化,结合国家能源局相关规定,以及所在城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选址,确保站点不存在生态环境制约因素,不破坏当地环境;二是建议选址临近市政界线的项目,与邻市的生态环境情况相协调,防止电站布局影响相邻城市、水库过于密集等现象;三是项目附近有水库的,建议充分的利用现有水库开展工程。
不仅仅是选址,未来,抽水蓄能要真正的完成全环节绿色发展,需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职责,后续的监管和公众监督也将是关键。
在刘佳奇看来,此次《办法》的出台,既延续了2014年以来抽水蓄能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求,又能促进对此类项目的统一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推动以上问题解决。
袁帅则向记者分析,《办法》对项目分类、站点资源储备、规划管理、项目核准、建设运行规范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完善生态保护的方法、加强监管等方式,提高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的门槛。“这些规定有助于形成一整套逻辑完整、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